top of page

现场 | 4C Exhibition 2023Q1 - 时代的精神状况

文/黎扬扬

配图:展览现场

4C Exhibition 2023 Q1展览“时代的精神状况”于2023年3月4日如期而至,此次展览邀请了Aussi Chen、陈昱恺、刘海玲、刘从宇、韩旭君、康文峰、闫炎、吴怡萱、吴薇/杨振宇、孙大淳、Ryan Muchen Wang、石若宜、张丽莹、邹子瑶,14位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综合影像、装置等不同创作材料,共同诠释了多样的时代精神状况。

 

此次展览延续了4C Gallery 的创办理念,以承载艺术家的观念为驱动力,所选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个体与时代的联结关系,或是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之中,或是表达于技术和语言之间,这既是一种对于当下社科文化现实的表达,也是超验的、自我的诠释。艺术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相连接,既包括日常琐碎的小事,又涉及性别问题、自然变化、世界局势等宏观话题。

 

时代的精神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个体创作风格的集体呈现,而这种个体风格又体现在艺术家本人所经历的过往、具有的认知及兴趣所在、灵感所致。正如美国艺评家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在《现代雕塑的变迁》中写道:在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心中,雕塑以及所有艺术形式的根本都是其包含的意识形态。而这种只属于个体的意识形态又造就了不同的创作风格。18世纪博物学家布封(Buffon)就曾指出“风格就是人本身”。对于黑格尔而言,风格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这里的“人格”,即指艺术家的个性,这种个性是熔铸于物质手段中的。

 

个性是区分艺术家最鲜明的特征,而此次展览的14位艺术家,也呈现出14种具有实现性、先锋性、观念性的艺术作品,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华人流散群体的生命状态。吴怡萱的装置作品《Isle II》将透明的异型玻璃、细密的海绵、被黄色物质覆盖的数据线组合在一起,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打破、重组、嫁接建构了一个带有温暖气息的私人空间;在张丽莹的“Shelter”系列绘画中,心灵感受与自然图腾进行组合,将外界与私人相互映照,细密的线条仿佛心事流淌,组成童话书插图般充满自然和童真色彩的图像,而在这美好图式的背后,更是困惑、痛苦、不安的精神解药;邹子瑶和韩旭君通过带有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的风景画带领我们探索自然与精神的连接;Aussi Chen和康文峰的抽象画作则是个体在现实生存状态下的另一种精神状况的体现,Aussi Chen是对电子图像的模仿,在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色块间进行拼贴,展现充足的想象力;康文峰作品更具东方美学色彩,以不变应万变,动中有静,在重复性中寻找连接与变化。

A Landscape Study,多媒体艺术,华雨桐

在华雨桐的多媒介装置-行为作品《A Landscape Study》中,她使用现成材料制作俯瞰视角的类地理景观。她将材料板以随机的方式用锤子敲碎,将碎片放入到水池中,用灰色的液体进行浇筑。这些综合材料最终组成一个微缩的地理景观。在影像的旁白中,英文女声讲述着如何将这些材料随即产生的类似地貌特征的图像进行地理学的解读。地理学现象通常经过数万年甚至数十万、数千万年的过程日积月累而成,而在这段数分钟的影像中,一次液体的侵蚀覆盖仅仅需要几秒钟。以瞬间代替历史和记忆里、对于人类生命来说近乎永恒的时间,艺术家似乎在探索时间、记忆、符号和经验之间的复杂关系,是一种符号的追踪,更是一种炼金术的逆向实践。

母亲,布面丙烯,刘赫

在《母亲》中,刘赫探索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现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角色的深思。这里,自然被拟人化,人类则动物化,角色转换展现出一种新的视角。作品中的人物眼睛象征地球,头发如同根系蔓延,而花朵象征着旺盛生命力。然而,这些角色透露出深沉的悲伤和麻木,传达出尽管我们看到的自然繁荣和美丽,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满目疮痍。画中的鸟象征着麻木的人类,在母亲用头发搭建的巢中居住。鸟巢的存在也提醒我们,我们在自然界中的特定地位以及我们的行为常常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母亲》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进行呼吁,我们与自然的平衡需要如何定义?

燃烧,布面油画,贺靖涵

贺靖涵的油画作品中,抽象的背景画面与野兽的剪影交互相融。艺术家通过创作的过程审视剖析自己的内心,也将其视作一场疗愈的过程,“逐渐剥开防备与我内心中的野兽对视”。在画面中,色彩与空白所形成的脆弱和力量正如人们心中固有的多面性,艺术家将自己的内心面展现为野兽的形象而形成一种象征性的自画像。画面中的火焰同样是重要的元素——正如艺术家所说,火焰象征着涅槃,是艺术家从早年经历中解脱和升华的象征,同时也是情绪流动和外化的代表。在隐秘的情绪堆积过后,艺术家将私人化的叙事通过这些动静皆宜、嘶吼却又沉默着的野兽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