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 4C Exhibition 2023Q1 - 时代的精神状况
文/黎扬扬
配图:展览现场
4C Exhibition 2023 Q1展览“时代的精神状况”于2023年3月4日如期而至,此次展览邀请了Aussi Chen、陈昱恺、刘海玲、刘从宇、韩旭君、康文峰、闫炎、吴怡萱、吴薇/杨振宇、孙大淳、Ryan Muchen Wang、石若宜、张丽莹、邹子瑶,14位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综合影像、装置等不同创作材料,共同诠释了多样的时代精神状况。
此次展览延续了4C Gallery 的创办理念,以承载艺术家的观念为驱动力,所选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个体与时代的联结关系,或是体现在内容与形式之中,或是表达于技术和语言之间,这既是一种对于当下社科文化现实的表达,也是超验的、自我的诠释。艺术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相连接,既包括日常琐碎的小事,又涉及性别问题、自然变化、世界局势等宏观话题。
时代的精神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个体创作风格的集体呈现,而这种个体风格又体现在艺术家本人所经历的过往、具有的认知及兴趣所在、灵感所致。正如美国艺评家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在《现代雕塑的变迁》中写道:在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心中,雕塑以及所有艺术形式的根本都是其包含的意识形态。而这种只属于个体的意识形态又造就了不同的创作风格。18世纪博物学家布封(Buffon)就曾指出“风格就是人本身”。对于黑格尔而言,风格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这里的“人格”,即指艺术家的个性,这种个性是熔铸于物质手段中的。
个性是区分艺术家最鲜明的特征,而此次展览的14位艺术家,也呈现出14种具有实现性、先锋性、观念性的艺术作品,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华人流散群体的生命状态。吴怡萱的装置作品《Isle II》将透明的异型玻璃、细密的海绵、被黄色物质覆盖的数据线组合在一起,通过对这些物品的打破、重组、嫁接建构了一个带有温暖气息的私人空间;在张丽莹的“Shelter”系列绘画中,心灵感受与自然图腾进行组合,将外界与私人相互映照,细密的线条仿佛心事流淌,组成童话书插图般充满自然和童真色彩的图像,而在这美好图式的背后,更是困惑、痛苦、不安的精神解药;邹子瑶和韩旭君通过带有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的风景画带领我们探索自然与精神的连接;Aussi Chen和康文峰的抽象画作则是个体在现实生存状态下的另一种精神状况的体现,Aussi Chen是对电子图像的模仿,在不同色彩、不同质感的色块间进行拼贴,展现充足的想象力;康文峰作品更具东方美学色彩,以不变应万变,动中有静,在重复性中寻找连接与变化。
个人经验的表达往往是主题创作的开始,并以此为基础逐步过渡到对社会现实的反思。闫炎的个人项目《Anonymousociety》就是以集体意识为出发点,通过揭示集体的日常行为,作出对社会监视的逃离和反抗。其中出现的耳机、墨镜、杯子、卫衣都被赋予了隐喻性,人们只需要利用这些物品,就可以躲避不想要的社会交流和凝视。这一项目揭示的既是福柯的全景监狱,也是萨特的“他人即地狱”,更是拒绝成为乌合之众的壮举。
与众不同的个性、修养,也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认知思考。在王沐尘的《To You》(异乡人)中,纽约的雪、水,春节里纽约唐人街的灯笼,都变成了乡愁的见证者,通过叙事诗般的拍摄手法,带领每一个旅居异国的游子重温了一幕幕熟悉而又陌生的瞬间,真切的摄影镜头深深地触动着每一个游子的内心。
如果说王沐尘的《To You》是一种现实的化身,那么吴薇/杨振宇的创作则是充满了虚拟与科幻的意味,并建构了一个物质富足的未来。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同样是一个虚构的现实:人类根据其遗传和基因被先天设计为各种等级的社会成员,其中阿尔法作为高级成员,他的欲望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完全满足,享受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但其个性和自由是被扼杀,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艺术濒于毁灭。吴薇/杨振宇的画面或许与阿尔法所面对的现实相似,在“自由”和“富有”背后,是莫大的虚无,这种空洞正如全景效应所反映的那样,面对宏大的太空,画面中的人物以及现场的观众都将陷入到关于自身存在之渺小的沉思。
“未来”是一个穷尽的话题,它充满未知又充满想象。孙大淳的《#7》向我们展示了未来的另一种激进可能:男性使用干细胞培养了一个子宫,并与自己的精子结合生成受精卵,进而生育出另一个“自己”,于是双性繁衍后代的模式被打破,成为了一种自身的细胞群的延续,这种对于单性别生育方式的讨论直指道德伦理、性别意识、自我的复制、基因克隆等尖锐的社会现实。
刘从宇和陈昱凯的摄影作品同样是关于性别、性向主题的探讨。刘从宇将男性与女性的身份对调——女性着装整齐,而男性赤裸;女性处于主导地位,而男性沦为附庸;女性在日常中谈笑风生,而男性成为观赏对象——艺术家将背景设置为典型的中式装潢,在这些极具荒诞性的设置背后,观者反思被社会图像灌输的先入为主的偏见,以及在中国自古以来性别凝视的根深蒂固。陈昱凯的摄影作品展现了作为酷儿在中国成长的经历:在欲望、互联网、男子气概的讨论之间,他想象了一个不同于东方传统也非西方酷儿的叙事。通过虚构和现实、高雅和低俗、华丽和丑陋的碰撞,陈昱凯的作品极富冲击力,甚至让人产生反常的生理反应。
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在哪?或许可以在石若宜的作品《Three or More Fish》中找到答案。她用一条陶瓷鱼试图探讨何为命运、何为预言、何为虚构三者的界限。她效仿了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讲编撰命运的字条、伪造成预言的形式置于鱼腹中,并将陶瓷鱼放置于洛杉矶的各个角落,以此探讨文化宣传、捏造事实,言语真相,以及信息如何被携带、操纵、解释和转换。这种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还出现在刘海玲的作品《The first United Ice Cream Assembly closes today》中,这件观念影像是对全球政治系统一针见血的讽刺,将幽默感和诡异的色彩混合在一起。视频以冰淇淋发言人的形象展来一场会议,这是对于联合国大会的戏仿,全程无意义的咀嚼冰淇淋声就按戳官方发言的空洞以及言之无物。这些蓝色的面孔和持续性、有节奏的咀嚼声将观者带入到一个虚拟的空间,空洞之感让人惶恐不安。
在人的异化中,个体与社会建构的冲突常会带来躯体化的创伤。任碧筠有关身体的实验影像作品以自我和世界进行冲撞的角度切入。在大量的符号、意象和虚拟场景的使用中,她展现了不可言说的女性经验。在镜子面前的表演片段仿佛也像是镜像理论中,人类总是通过镜像中的他者“误认”自我的形象,从而弥补自我本身破碎的事实。
When humans are alienated,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ften brings about bodily trauma. Biyun Ren's experimental video works on the body take the perspective of self-collision with the world. Through the use of numerous symbols, images, and virtual scenarios, she displays the unspeakable female experience. The performance in front of the mirror also seems to mirror the theory that humans always "misrecognize" their own image through the other in the mirror, thereby compensating for the fact that the self is fragmented.
在朱思凝的多媒体作品中,她深入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死亡的议题,关注自杀的空巢老人的心理状态。她以这些老人的遗书作为创作的蓝本,刻入石头,并用火焰燃烧,当石头一点一点变得焦黑,这些刻字也逐渐消失,以此代表老人被忽视的孤独情感,以及最后他们生存的痕迹消失。朱思凝也以这些遗书为旁白制作影像,画面中是一本有着这些石头的图像的书。我们能听到这些文字是极富有温情的,但又能让人感到写作者在孤独、沉寂中的异化心理,平静地离去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当遗书朗读结束,书页也翻到两面全黑的纸,故事结尾。
In Sining Zhu's multimedia work, she delves into the topics of living condition and death of marginalized groups, focus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elderly people living alone who ultimately commit suicide. She uses these elderly people's suicide notes as the blueprint for her creation, carving them into stones, and burning them with flames. As the stones slowly turn charred, these inscriptions gradually disappear, representing the ignored loneliness of the elderly, and finally, the traces of their existence disappear. Sining Zhu also made a video with these suicide notes as the voiceover, showing a book with images of these stones. We can hear that these words are gentle, but they also allow people to feel the authors' alienated psychology in their loneliness and silence, and a peaceful departure is their only way out. When the reading of the suicide notes ends, the book turn to two black sheets of paper, ending the story.
晋文捷通过抽象手法表现建筑结构画面,在她极简主义的构图中有着霍普(Hopper)的宁静。她着重强调了建筑中窗户的作用——带来光线,同样是与外界产生联系的渠道,作为艺术史中的图像,也有着强烈宗教意味。她以窗户为中心的画面展现超现实的梦境,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梦境是潜意识的反映,她的画面能带来强烈的感官共鸣。
Wenjie Jin uses abstract methods to depict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and her minimalist compositions have the tranquility of Hopper. She emphasizes the role of windows in architecture - they bring in light and serve as a conduit for connection with the outside world. As an image in art history, it also carries a strong religious significance. Her window-centric images display surreal dreams, and just as Freud said, dreams are a reflection of the subconscious, her images can bring a strong sensory resonance.
“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10位艺术家通过各自的观念艺术作品表现、质疑、反抗遮蔽现实的景观社会建构,向我们展示了身处其中的异化、边缘化、精神与躯体伤痕、环境破坏、幻景、想象……在解构景观的同时,他们也提出个人与集体、理智与感官、人类与自然、精神和肉体的辩证对立。
"In societies where modern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prevail, all of life presents itself as an immense accumulation of spectacles." The ten artists, through their conceptual artworks, depict, question, and resist the spectacle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at obscures reality, showing us alienation, marginalization, mental and physical scars,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illusion, imagination... While deconstructing the spectacle, they also propose dialectical oppositions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llective, reason and the senses, humans and nature, spirit, and flesh.
此次展览立足于观念主义,汇聚了10位华裔流散艺术家的杰作,展示了他们的多样创新风格以及丰富的主题深度,鲜明地反映了华裔流散社群的生活状况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度洞察。4C Gallery非常荣幸能够承载并传播中国当代观念艺术的思想浪潮,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华裔新锐艺术家的最新艺术贡献。
This exhibition, grounded in conceptualism, gathers the masterpieces of 10 diasporic Chinese artists, showcasing their diverse innovative styles and rich thematic depth. It vividly reflects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diasporic Chinese community and their deep insights into social phenomena. 4C Gallery is honored to carry and disseminate the intellectual trend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ceptual art and to display the latest artistic contributions of emerging Chinese artist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Art Panel
陈楸帆
陈楸帆,科幻作家,编剧,翻译,策展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与艺术学院,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曾多次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世界奇幻科幻翻译奖、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说奖、茅盾新人奖等国内外奖项,作品被广泛翻译为20多国语言,代表作包括《荒潮》、《人生算法》、《AI未来进行式》等。曾在Google、百度、诺亦腾等高科技企业从业,现为传茂文化创始人,多次受邀出席世界经济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联合国AI治理峰会等进行主题演讲发言。
科幻作家,编剧,翻译,策展人。
高远
高远,艺术史学者、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史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后。在国内外艺术机构、美术馆等主持策划40余场学术展览,主要包括“叠层时空”——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KCCA)开馆展;项目协商:关于后艺术的讨论;合成演进——新媒体艺术展等。
高远,策展人。
崔德成
现任上海YOUNG美术馆、拂尘庵美术馆馆长。
崔德成,观念艺术家,4C Gallery创始人。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绘画系MFA。作品展出于中国、美国、意大利、韩国等世界各地。他更关注于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主题,例如哲学和物理学。其作品中独特的视觉现象和体验皆源于此。
崔德成,观念艺术家,4C Gallery创始人。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绘画系MFA。作品展出于中国、美国、意大利、韩国等世界各地。
他更关注于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主题,例如哲学和物理学。其作品中独特的视觉现象和体验皆源于此。
崔德成,观念艺术家,4C Gallery创始人。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绘画系MFA。作品展出于中国、美国、意大利、韩国等世界各地。
他更关注于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主题,例如哲学和物理学。其作品中独特的视觉现象和体验皆源于此。
崔德成,观念艺术家,4C Gallery创始人。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绘画系MFA。作品展出于中国、美国、意大利、韩国等世界各地。
他更关注于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主题,例如哲学和物理学。其作品中独特的视觉现象和体验皆源于此。
崔德成,观念艺术家,4C Gallery创始人。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绘画系MFA。作品展出于中国、美国、意大利、韩国等世界各地。
他更关注于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主题,例如哲学和物理学。其作品中独特的视觉现象和体验皆源于此。
惠书文
现任上海YOUNG美术馆、拂尘庵美术馆馆长。
COUNTER-FEIT当代艺术双年展品牌创办人,"猎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总策展人。
Rainbow box project发起人,An Art Museum策展人。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艺术史论研究与写作、当代艺术批评实践、展览策划及独立艺术空间的创建与运营等工作。目前已策划与合作艺术项目200多场,其中艺术家个展50余场。
现任上海YOUNG美术馆、拂尘庵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