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骨骼
冀思言&赵增熠双个展
在视觉与情感上建立起一 场关于时间与景观的对话
雅昌发布
责任编辑/陈耀杰

旅程未必始于一张地图,有时它是从沉默中开始,从一张静止的图像,或一束水面上的微光 开始的。双个展“时间的骨骼”正是这样的起点——一次由脆弱、记忆与空间消逝感引导的 内在旅程。展览汇集了艺术家冀思言与赵增熠近期的摄影作品,在视觉与情感上建立起一 场关于时间与景观的对话。
表面与细节的张力
展陈方式克制而简洁。除了展题,白墙上无任何文字标注,观众在无解说的环境中沉浸其 中,每一张照片都成为一个感知的锚点。空间的留白不显空洞,反而让图像间的节奏成为展 览的组成部分,引导观众以更缓慢的节奏观看与感受。
赵增熠的摄影关注表面与细节的张力。一幅作品中,细小的白色颗粒散落于深黑背景,比例不明,既像宇宙尘埃,又似地质或显微图像。观者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游移,画面本 身成为对生态退化与消费逻辑的隐喻。赵增熠不强调明确的意义,而是通过节制的视觉语 言,唤起对物质与时间的再思考。

另一幅作品则呈现一块鱼骨,以极为清晰的质感悬浮在黑色背景中。骨骼原本脆弱, 却在镜头下获得雕塑般的结构与存在感。它既是自然的遗骸,也是一种形而上的构造。在赵 增熠的处理中,这样的生态碎片被转化为一种凝视的对象,指向自然与死亡、秩序之间的复 杂关系。

光与气息构成
相比之下,冀思言的作品更为遥远、柔和,仿佛是用光与气息构成的。她所拍摄的 Salton Sea(萨尔顿海)不再是地理空间,而是一种氛围状态。一幅作品中,浅色调的湖面与 天空几乎融为一体,画面干净而寂静,既没有前景,也没有方向,引导观众进入一种略带疏 离的感知之中。
另一幅湖面图像则捕捉了微光在水上的碎裂与漂浮。画面中没有任何明确叙述,只 留下光与节奏。冀思言通过色调与节奏的微调建立了图像的诗意性,她的作品不描述,而是 提示,不主张情绪,而是唤起联觉。湖水成为一种无形的容器,承载流动、未竟与内在感受 的投射。


两位艺术家围绕 Salton Sea 形成互补的叙述——一个关注物的残余、碎片与质感;一个聚焦 氛围、时间的流动与感知状态。这个曾因生态事故而形成的湖泊,在他们眼中既是地貌也 是寓言,既指向自然变迁,也折射出个体经验的残响。
展览未设定明确的分界,两组作品在空间中并置、互为回声。图像之间有足够的呼吸间隙, 使观众在步行与停驻之间感受到一种节奏的延展。展览的强度不在于形式或规模,而在于那种持续而安静的引导——它不试图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激发一种回旋的情绪状态 :凝视、疏离、沉思、澄明。
“时间的骨骼”的力量来自它的克制。展览以严谨的视觉语言与敏锐的情感触觉,提出了关 于观看、记忆与时间的思考。它不会带来震撼性的瞬间,却留下持续性的余波,在离开展厅 之后仍在心底回响。
艺术家介绍
冀思言是一名摄影师,艺术家。她生于中国黑⻰江,现工作和生活于洛杉矶。她于本科毕业于加州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研究生毕业于南加州大学纯艺术专业。
她的作品以摄影为起点,通过向外观看映射内心的体验与感知,深入记忆与遗忘行为本身探索个人记忆与庞大历史叙事之间的关联。她关注图像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排序,打乱,重复等方式,在空间中描绘出“视觉的诗歌”,延展观众记忆的路程。在最近的作品中,她通过结合文字,装置,影像等媒介,延伸二维图像成为立体的“记忆图景”,内化人类共通的情感,在流动的关系中找寻无序记忆的着陆点。
赵增熠于1999年出生于济南,毕业于加州艺术学院。并有着洛杉矶艺术中心学院的硕士学位。他的作品讨论了现代性、景观等不同社会文化现象的呈现和影响,围绕批判由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带来的不真实和异化,以及其中的个体与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