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之境
陶瓷器皿的传统形态和功能被彻底剥离改变,隐喻地传达了关于有机体和⽹格系统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系统对个体产⽣的影响的哲理性关照与思考。
文:忻伊珊
此次张亮个展命名为融合之境(Converging Realms),并于2023年7月27日在美国洛杉矶4C Gallery开幕,展览甄选了其近些年来的代表之作,通过作品及作品之间的组合关系,我们将共同感受到艺术家所传达的创作观念及艺术理念。“对话张亮”从字里行间中,更加立体的呈现艺术家最真实的创作初源。
在我看来,陶土本身就蕴含着生命的能量和变化的本质。
Q= 忻伊珊
A= 张亮
Q: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艺术的?是什么让您喜欢艺术并坚持创作?
A:从出生起我们就被无意地暴露在艺术面前,小到家里的一件装饰,大到去美术馆欣赏各种艺术作品,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艺术。认真学习艺术是从大学开始,我选修并尝试了各种创作媒介和类别,例如版画、装订、平面设计、陶艺等,我总是能在其中找到无尽的乐趣。我喜欢看到我的想法从雏形逐渐成型,最终呈现为作品的过程。它们可以代表一部分的我,也属于我作为一个个体的历史。
Q:您将此次个展命名为融合之境(Converging Realms),能否谈谈其背后的含义?
A:“融合之境”强调的是有机与网格这两个独特部分的融合,并以此作为本次展览的核心。其中,“融合”一词暗示了这几对比元素的汇聚和交织。“境"指的是由有机和网格所代表的不同领域或范畴,它们具有独特的特征。“融合之境”强调了有机和网格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将它们描绘成动态而交织的力量。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深入探讨这些领域,并探索其中的内在复杂性。
Q:此次展出的作品均为雕塑和装置作品。对于您而言,它们与绘画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您为什么更倾向于这类立体生动的表达方式?
A:对于绘画和3D作品而言,我更倾向于后者。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作为一个立体的人,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也是立体的。因此,我希望我的创作能保留这种立体的特性,这样可以用更简单直接的方式了解和解读我的作品。其次,我的作品源于我个人,为我表达,与我对话,所以我希望它也是跟我一样的,立体的。
Q:您的作品中主要以陶土为材料进行创作。 陶土通常用于制作各种工具和容器,然而在您的作品中,您将传统的陶瓷工艺与当代艺术元素相结合,将功能性的陶瓷转变为非功能性。您能分享一下是什么促使您对陶土这类材料产生进行实验与转化的兴趣?借由它,您试图传达怎样一种有关生命的思考?
A:陶土作为一种有丰富历史和传统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各种工具和容器。然而,在我的创作中,我追求将传统的陶瓷工艺与当代艺术元素相结合,将功能性的陶瓷转变为非功能性的艺术品。在我看来,陶土本身就蕴含着生命的能量和变化的本质。通过对陶土的塑造和加工,我试图模拟生命的成长和变迁,借此传达有关生命的深刻思考。我的作品探索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陶土这个材料,我尝试创造有机、流动的形态,同时加入当代艺术元素,突破传统陶瓷的功能性限制,使它们成为独立的艺术品。通过这样的转化,我希望观众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生机和变化,以及生命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Q:陶土这样的材料在艺术创作中极具挑战性。您的大部分作品都不上釉,保持着烧制后的原色胎体。那么在用陶土制作雕塑作品时,您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它们的?您又是如何选择保留其不“完美”、不规则、甚至是“瑕疵”的部分?
A: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人需要是完美的,我的作品们也一样。我希望保留我选择的陶土的颜色和质地,让材料本身的样子被完全展露出来。陶泥在不被施加任何外界压力时会在变干的过程中发生卷曲,如果人为用力压平很可能会发生断裂。我看待泥土为一个活物,我不想强迫他做他不想做的和做不到的事情,一切的“瑕疵”都是他作为他的一部分。我对待自己也是一样,我会尽力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最好,但不会逼迫自己做我认为不必要的事。
Q:您的作品探讨了身体和心灵,有机和人工,控制和失控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创作过程中,哪些部分是刻意的控制,哪些部分是偶然尝试的结果?
A:刻意控制的部分主要涉及测量和切割,而偶然部分在于陶瓷部分(喻社会/世界)中的柔软的材料(喻人)的特性。制作过程中我会使用各种测量工具标记需要从泥片中切割的部分,尽管测量方法完全相同,但由于我可能存在一点点角度偏差,切割出来的部分可能与每一个部分不完全一样。很多时候,肉眼很难分辨这些微小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把人的因素掺杂进去,从而使作品更丰富饱满。另一方面,配件部分虽然也严格按照一定规律组装到陶瓷部分上,但由于其可变性和自由性,我有更多选择和发挥的空间。
Q:您的作品乍一看是静态的,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线绳的缠绕、捆绑、垂荡,使得作品呈现出了某种特殊的张力、收缩性和流动性。您希望观众从这一系列作品中获得怎样的对与人类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见解?
A:通过线绳的形态和构造,我试图表达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线绳的交织和缠绕象征着我们与自然环境的纠缠,揭示了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且不可分割。这些线绳形成的结构和张力代表着我们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凸显了我们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相互塑造和影响。
Q:最后想请您谈一谈展厅中央的这件作品“格子间”,不论大小,结构,展陈方式都与其余作品相比形成明显差异。请您分享一下您的创作意图和灵感来源。
A:这件作品是由很多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泥片组成,它们是彼此依靠搭建而成的,表达着在固有的模式中暗自挣扎和对自由的向往。其中,一部分泥片被有规律地摆放,朝着窗户和门的方向逐渐散开,打破既有的存在规律。展厅的湿度和温度使每一个格子的水分蒸发变干,导致每一天它们的样子都不一样,它们本身也携带着来自这个空间的各种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格子联通的结构开始在自身内部散落倒塌,格子间里的生命逃脱出去,只留下一片废墟。
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边界的模糊性——异质媒介的挪用,多种形式的交汇,不同表现的杂糅。张亮的作品便是在中西、古今繁复的时空维度中,选取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材质,进而呈现出的极具哲学性的想象力,使其具有视觉的独创性和含义的多样性。张亮将人造属性的材料与陶瓷材料相结合,从而使其艺术创作从以形体造型为核心的传统雕塑艺术,转为具有一定场域特性的装置空间艺术。陶瓷器皿的传统形态和功能被彻底剥离改变,隐喻地传达了关于有机体和⽹格系统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系统对个体产⽣的影响的哲理性关照与思考。她运用超乎想象的材料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不仅勾起人们对于这些作品的触碰欲,还使每位观者都能够在与她的雕塑装置作品接触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意义。
艺术家介绍
张亮 (Liang Zhang) ,当代艺术家,现生活和创作于洛杉矶,于2015年获得华盛顿大学跨学科视觉艺术学士学位,2018年于洛杉矶奥蒂斯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得美术硕士学位。是“2019年LA Artcore第5届年度评选展”第一名获得者,在2022年获得“第21届日本国际艺术交流展览”的荣誉提名,并在2020年和2023年分别获得了Grey Cube Gallery的“黑与白”展的荣誉提名和优异奖。其作品曾在美国、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和日本展出。
教育背景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Extension — Certificate in Producing 2021 (Awarded with Distinction)
Oti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 MFA in Fine Arts 2018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BA in Interdisciplinary Visual Arts 2015
阐述
我很高兴能将我的作品集作为个展展出,因为它深入探讨了我对融合生物和精确网格系统的热情,以及这些系统对个人的深远影响。自然是我艺术探索的中心主题,特别是研究自然与人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我的作品,我旨在阐明身体与心灵、有机与人工以及控制与不受控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我艺术创作的驱动力在于雕塑和装置的创作。这些媒介让我能够将自己的精力和创造力用于解决当代社会中严格的规定和自然固有的柔软性等相关问题。通过将有机形式与网格系统的刚性并置,我试图挑战传统观点并引发围绕我们与自然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对话。
大自然是无尽的灵感源泉,我的艺术追求探索了我们在其中生存的复杂性。我对强加的秩序和大自然的未驯服的混乱之间的微妙平衡深感着迷。通过我的雕塑和装置,我旨在捕捉这种动态张力,敦促观众思考严格控制的含义和自然世界的内在流动性。
此外,我的作品超越了物质世界,延伸到思想和情感领域。我努力探索塑造我们当代生活的对比力量,引发关于有机和人工元素相互依存的讨论。通过创造沉浸式环境和发人深省的装置,我邀请观众体验这些对比元素的深远影响,并反思他们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在这次个展中,我旨在从内心和理智层面吸引观众,促使他们思考塑造我们生活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对比。通过各种雕塑和装置作品,我希望唤起情感,激发内省,并就控制和自发性之间的微妙相互作用展开对话。通过解决与严格的规定和自然固有的柔软性相关的问题,我希望鼓励观众质疑社会规范并探索他们自己与自然世界的联系。总的来说,我的艺术实践是由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一种探索生物和精确网格系统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个人的深远影响的渴望所驱动的。通过我的雕塑和装置,我努力阐明自然与人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邀请观众思考身体与心灵、有机与人工之间的对比,以及控制与不受控制之间的相互作用。我渴望在个人展览中分享这批作品,并与观众一起体验身临其境、发人深省的艺术体验。